歡迎進入上海市環(huán)境保護產業(yè)協(xié)會官方網站!

什么是排污權交易?

2012-5-17

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區(qū)域內,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,內部各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,從而達到減少排污量、保護環(huán)境的目的。舉例說,如果A企業(yè)2008年的COD排污指標為1000噸,而事實上它只需排放800噸,那么,它就可以將富余的200噸通過交易中心與需要購買排污權的B企業(yè)進行交易,以求得更好的經濟效益。

排污權交易產生的背景是什么?

排污權交易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。從那時起,美國環(huán)保局嘗試將排污權交易用于大氣污染源和水污染源管理,逐步建立起了以補償、儲存和容量節(jié)余等為核心內容的排污權交易政策體系。據美國總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,排污權交易制度自1990年被用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以來,已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
將這個概念帶到中國來的是在美國頗有影響的非政府組織——美國環(huán)保協(xié)會及其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·杜丹德博士。丹尼爾·杜丹德一直致力于通過市場機制來控制污染,是美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政策的主要推動者。1991年,丹尼爾·杜丹德第一次被邀請來到中國,期間,他介紹了美國正在進行革新的環(huán)保管理制度即排污權交易。

實行排污權交易的前提是什么?

實行排污權交易的前提是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。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是指在指定時期內,綜合經濟、技術、社會等條件,采取通過向排污源規(guī)定并分配污染物允許排放量的形式,將一定空間范圍內排污源產生的污染物的量控制在環(huán)境質量容許限度內而實行的一種污染控制方式。

早在1985年,上海市頒布了《上海市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條例》,確定在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(qū)內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與濃度控制相結合的管理辦法。

1994年12月,上海市人大通過了《上海市環(huán)境保護》第31條:“……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規(guī)定的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指標……有關單位可以有償轉讓部分排污指標。”

1996年,國務院批復同意原國家環(huán)保局提出的《國家環(huán)境保護“九五”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》。對其中的《“九五”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》,國務院要求,要根據不同時期、不同地區(qū)的情況,指定相應的控制指標;要抓緊制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體系和管理辦法,建立定期公布制度。從此,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。它為排污權交易在中國落地生根提供了土壤。

排污權交易在中國的發(fā)展如何?

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,中國就在上海率先嘗試了大氣污染控制方面的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。2001年9月,在美國環(huán)保協(xié)會以及江蘇省南通市環(huán)保局的積極配合下,在江蘇省南通市實現(xiàn)了中國首例二氧化硫排污權的成功交易。

2002年3月,原國家環(huán)境保護總局正式下發(fā)“環(huán)辦函[2002]51號文”,決定與美國環(huán)保協(xié)會一起,在山東省、山西省、江蘇省、河南省、上海市、天津市、柳州市以及中國華能集團公司,開展“推動中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污交易政策實施的研究項目”(簡稱“4+3+1”項目)。

2007年11月10日,國內首個排污權交易平臺——浙江省嘉興市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揭牌成立。該平臺的成立,意味著國內的排污權交易開始實現(xiàn)規(guī);⒅贫然。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成立后,在嘉興,任何市場主體新增的排污權必須從中心交易獲得。